多數省份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 “第一梯隊”京滬浙表現領跑
1月25日,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發布簡報《中國30省(市)碳排放情況追蹤,“第一梯隊”誰來領跑?》(以下簡稱“簡報”)。簡報發現,中國省間碳排放差異顯著,“第一梯隊”省份依托良好基礎、減碳成效顯著,且有能力提前實現碳達峰。
2021年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公開提出,將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對此,綠色和平國內低碳發展政策研究項目負責人吳婧涵表示:“以碳排放總量和強度作為管理和考核指標對省級政府、地方企業等主體的低碳轉型行動與管理提出了更精細化的要求。接下來,省級政府應該‘摸清家底’,掌握省內碳排放的基本情況和重點排放源,為科學合理制定省內低碳發展轉型策略奠定基礎。”
多數省份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
從碳排放總量來看,中國各省之間碳排放總量存在較大差異。2019年,碳排放總量最大的五省貢獻了36.65%的碳排放總量,而碳排放總量最小的五省僅占全國的不到5%。
2005-2019年,從碳排放強度來看,中國大部分省份碳排強度呈下降態勢,但降幅存在差異。其中,降幅最大的省份碳排強度下降了超過70%,另有少數省份碳排強度不降反升。從人均碳排量來看,2015-2019年,30省中有10省人均碳排放量已開始波動下降,而內蒙、寧夏、新疆、山西等省人均排放量仍呈明顯上升趨勢(增速大于20%)。
“區域碳排差異化表現意味著不同省份政府需結合區域戰略和地區情況制定科學實際的行動方案。產業結構偏輕、基礎條件較好的省份有能力在雙碳行動中奪得先機,加大雙碳行動雄心,為中國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和爭取2060年前碳中和創造更大空間。”吳婧涵分析。
“第一梯隊”京滬浙表現領跑
2021年10月,國務院發布《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下稱《行動方案》)對東部沿海地區省份提出的要求,即“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要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和增長極作用,率先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因此,簡報將京津冀江浙滬皖粵八個重點省(市)作為中國實現低碳綠色轉型目標的“第一梯隊”,并將研究時段劃分為十五年內(2005-2019年)和近五年內(2015-2019年),從兩個時段探究八省綠色低碳轉型的基礎和近期取得的成效。
綜合碳排放總量、強度和人均碳排放量指標,簡報發現,除北京和上海兩個直轄市外,浙江的低碳轉型也走在前列。
而從各省的脫鉤趨勢來看,2015-2019年,八省(市)均處于經濟發展與碳排放“脫鉤”的狀態,但各省“脫鉤”程度存在差別,其中上海、北京在這一時段內呈強脫鉤狀態。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通過觀察逐年情況可以發現,天津、廣東、河北的脫鉤情況在2018、2019年出現反彈,即碳排放增速再次超過GDP增速的情況。
區域協同發展仍有待加強
簡報數據顯示: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廣東)三大區域內,長三角地區近期(2015-2019年)的減碳成效最為顯著。從碳排放強度來看,長三角地區的降幅最大(19.65%);而從人均碳排放趨勢來看,三個區域的人均碳排放量都有所上升,而長三角地區增幅最小(3.06%)。
各區域內低碳轉型協同效應仍待加強。北京雖然在八個省(市)中碳排放強度最小,但其所在的京津冀地區卻是三大區域內碳排放強度最大的區域;北京的人均碳排已經達峰,但京津冀地區的人均碳排放量則仍呈波動上升態勢。
《行動方案》作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中“N之首”,明確了中國低碳轉型的基準情景和路徑;而各個省級政府的轉型雄心和行動力,則決定了碳達峰行動的實際成效及綠色低碳革命的深度。未來,各區域內良好的統籌協作,和各省圍繞綠色低碳轉型所展開的良性競爭與合作,將成為中國雙碳行動中兩股重要推動力。“第一梯隊”省份應該科學合理制定省內達峰路線圖,為全國達峰和中和爭取更大空間的同時,加速省內的低碳、高質量發展戰略轉型。
對此,綠色和平建議,北京、上海兩個直轄市應在過去十五年良好的低碳轉型成果基礎上繼續加強雙碳行動雄心,并進一步輻射和帶動京津冀、長三角地區的綠色低碳轉型,實現更好的區域協同;浙江省的碳排放總量已經連續多年保持平穩態勢,在此基礎上,浙江省應繼續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省發改委等部門在發展規劃制定和項目審批時應保持警惕,堅決不再走依靠“兩高”項目拉動經濟增長的老路;中央政府應在雙碳的頂層設計基礎上,合理設置對于省級及以下地方政府雙碳行動的激勵,對雙碳工作成效顯著的省份予以支持和鼓勵。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工業資訊排行榜
-
2022-01-26 16:08
-
2018-09-27 19:41
-
2018-09-28 11:30
-
2018-09-28 11:30
-
2018-09-28 11:30
工業資訊熱門推薦
-
2022-01-26 16:08
-
2018-09-27 19:41
-
2018-09-28 11:30
-
2018-09-28 11:30
-
2018-09-28 11:30